曲艺:把“根”扎进生活沃土 把“乐”埋在百姓心田
【舞台艺术众家议】
今年恰逢中国曲协开展“送欢笑”文艺惠民服务二十周年。二十年不是简单的时间累积,而是一代又一代曲艺人用汗水俯身基层的接力,是用笑声浸润心灵的传承,更是让曲艺之花扎根人民、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曲艺界向来有着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和民族“大我”的优良传统。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相声大家常宝堃先生,抗战时期就创作出了《牙粉袋》,辛辣地讽刺了日伪统治时期的黑暗,用笑声唤醒民众,生动诠释了相声不只是“逗乐儿”的手艺,更是“鼓劲儿”的武器。陕北说书大家韩起祥先生被毛泽东同志誉为“革命的三弦战士”,背着一把三弦走遍了陕北的山梁沟峁,激励乡亲们“挺直腰杆活”,一生创作和改编的书目有500多部。被称作“平民相声艺术家”的马三立先生,通过在经典作品《买猴儿》中塑造“马大哈”这个人物,对官僚主义进行了入木三分的讽刺。年近八旬的他依然创作表演了《似曾相识的人》,在笑声中传递出曲艺人的社会担当。评书艺术大家刘兰芳先生曾说:“我讲岳飞,不只靠书本上的‘忠孝节义’,得让老乡们听出咱中国人的骨气!”老一辈曲艺家以时代之伟大成就艺术之精湛,留下了曲艺人在不同年代的光辉印迹。近二十年来,曲艺界面对新的时代,传承前辈艺术家精神,始终将崇德尚艺作为价值追求,推出《甲方乙方》《没那么简单》《时代三人行》《“幸福”共享》等优秀作品,将作品送到全国各地,推上央视春晚、百花迎春、“艺苑撷英”等舞台,在收获欢笑的同时,演绎人们的新观念、生活的新变化,成为生动的时代注脚。
无数曲艺前辈用他们的亲身故事告诉我们,“扎根人民”不是口号,而是融在百姓中间的情怀。他们的故事没有“高高在上”的艺术范儿,只有实实在在深入百姓生活的烟火气。被誉为“金嗓歌王”的京韵大鼓大家骆玉笙先生曾收到一位观众来信,提到《四世同堂》中有两个字唱得不对,她读后非常感动,马上重新录音并在后来的演出中加以改正。她曾说:“只有唱人民的事儿,才能有艺术的魂儿。”快板书大家李润杰先生说:“快板书的魂儿在‘快’,快的不光是节奏,更是快捷地反映百姓生活,让人民心里有热乎劲儿!”为了创作《抗洪凯歌》,他跟着抗洪大军在子牙河大堤一起扛沙袋,把“人在堤在”编成了铿锵有力的快板唱词。把“武老二”唱遍全国的山东快书大家高元钧先生,曾跟着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爬冰卧雪,蹲在战壕里听战士讲战斗故事,创演出《一车高粱米》等经典段子。他常说:“山东快书的范儿在‘武’、魂儿在‘情’。”在这二十年的“送欢笑”文艺惠民服务中,也体现着曲艺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深厚情感。2014年,由姜昆、戴志诚、鞠萍等人组成“送欢笑”小分队登上江苏灌云县开山岛“夫妻哨”,为“时代楷模”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妇举办了仅有两名观众的慰问演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演员加入“送欢笑”的队伍,他们不再一味追求舞台上的光鲜亮丽,而是更愿意在生活中找寻艺术真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扎根”的精髓,他们的身影成为当下曲艺舞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正是在扎根生活的艺术实践中,曲艺艺术不断继承着、创新着。把相声从“撂地摊儿”带上大雅之堂的相声大家侯宝林先生,一生推动相声改革,和老舍、吴晓铃、常宝霆、孙玉奎等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他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净化语言、反映当下,使相声为人民服务,成为新中国相声创新发展的源头。评书大家袁阔成先生一生致力于语言的改革,把传统评书从“半文半白”说成了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使评书艺术走进千家万户。他把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说成“提前备好的‘小妙招’”,把张飞的“莽撞”说成“愣头青的可爱”。我的恩师马季先生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深入百姓生活,努力演新创新”。他一生创作出了300多段深入人心的相声作品,他在中国乒乓球首次获得世界冠军后第一时间创作了《三比零》,在粉碎“四人帮”后迅速创作了《白骨精现形记》,在改革开放后又创作了《五官争功》《一个推销员》……开创了相声艺术的一代新风。今天,曲艺的创新也从“舞台”搬到了“云端”,苏州评弹融入流行音乐,让吴侬软语唱出青春潮音;网络评书接入实时弹幕,让古典话本唠出互动新语……如姜昆先生所说,“曲艺创新不是‘离经叛道’,而是让老艺术穿上新衣裳,走到更广阔的生活里去”。只要与人民同频、与时代共振,传统曲艺就能永远“活”在当下,就会一直“火”向未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就是生活的烟火气,就是人民的心里话。唯有迈步走向更加偏远的村落、更加壮丽的高原、更加辽阔的边疆,像老一辈曲艺家那样,用真心“唱”出百姓心声,用脚步“走”出时代传奇,把“根”深深扎进生活的沃土,把“乐”徐徐送进百姓的心田,才能让曲艺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作者:冯巩,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