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沂蒙山小调”说起
有一首歌,柬埔寨13岁的小公主在中国柬埔寨人文交流活动上用中文唱它;刀郎在个人演唱会上唱它;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雷公在壮烈牺牲的最后时刻,仍然用颤抖的声音哼唱它——“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他们唱的正是这首《沂蒙山小调》。

以方言为媒介,将劳动、爱情、抗争等普世主题浓缩为“土气、大气、美气”的旋律,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沂蒙山小调”们正以独特的旋律和故事跨越时空,成为文化认同的纽带与情感共鸣的载体。
这些经典民歌,为何能久唱不衰?新时代经典民歌又将如何传承创新?
一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的歌曲,是表达思想情感、意志愿望的真切心声,被改编或加工后广泛流传。如《信天游》《东方红》《乌苏里船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苗岭早晨》等民歌,都饱含着深刻的内涵与外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沂蒙山小调》作为山东省的经典民歌,与《茉莉花》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今天,民歌不仅未褪色,反而以更鲜活的方式“破圈”。
是扎根生活的真实叙事。民歌的永恒魅力,源于其与人民生活的深度绑定,更在于“真诚”的情感内核。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烽火,承载着军民鱼水情的集体记忆;陕北民歌《兰花花》以悲剧性的爱情故事,控诉封建礼教对自由的压迫;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歌词虽融合唐宋诗韵,却以江南水乡的细腻意象,唱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质朴咏叹……

民歌的每一句歌词都是生活与希望的真实注脚,这种从土地和生活中自然生长出的情感,跨越时空直击人心,成为“无需翻译的世界语言”。
是文化基因的集体唤醒。民歌不仅是艺术,更是族群的文化基因库。民歌经过数代人的传唱与打磨,逐渐演变为融合多地音乐元素的“同宗民歌”,每一处变调都凝聚着群体的智慧与记忆。这种代际相传的集体情感积累,让民歌不再是简单的旋律,而是民族精神的共鸣箱。
越是民族的,越能引发世界共鸣。山东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通过“嫦娥一号”卫星传向太空,将地域文化升华为民族自豪感的象征。江苏民歌《茉莉花》正是因其旋律的普适性与东方意蕴的独特性完美融合而征服世界:从普契尼歌剧《图兰朵》的东方意象,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全球亮相,它用五声音阶的简约之美,构建起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听觉图腾”。
跨界融合的传播实验。民歌的传播已突破单一形式,走向多元跨界。例如,《中国民歌大会》将山东秧歌与山东胶州民歌《赶集》结合,以剪纸布景还原市集场景,让观众在视听交融中感受文化厚度。宁夏“花儿”传承人撒丽娜则将传统民歌与音乐剧结合,并通过短视频平台教学,吸引年轻群体关注。这种守正创新的策略,让民歌从博物馆走进生活,从田间地头登上国际舞台。
二从“文化记忆”到“时代强音”,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民歌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应成为激活文化认同、赋能社会发展的“活态遗产”。保护民歌,需在“博物馆式保存”与“创造性转化”间找到平衡。
创新传承保护形式。从“博物馆化”到“生活化”,经典民歌需要动态保护、政策支持,构建多元参与生态。政府、学界、民间需形成合力。比如山东省临沂市打造沂蒙民歌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学习“历史回响、群众心声、水乳交融、时代壮歌、薪火相传”五个主题部分,透过《跟着共产党走》《沂蒙山小调》《沂蒙颂》等一首首脍炙人口、饱含深情的沂蒙民歌,生动再现了沂蒙老区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和踊跃拥军支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和新时代发展的深厚情怀。

沂蒙民歌博物馆
摄影|王慧
再如陕北民歌博物馆,通过收藏、展演、研究,将《黄河船夫曲》等经典转化为“镇馆之宝”,不仅保存历史,更传递着“战天斗地”的精神力量。
打造文旅融合新IP。85年前,《沂蒙山小调》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白石屋村诞生,唱尽沂蒙百姓“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家园深情。如今,临沂以《沂蒙山小调》为主题开发红色文旅路线,让民歌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文化IP;这种“以歌带景”的模式,既提升地方知名度,也为非遗保护注入经济活力。因此,在传承和发展中经典民歌应与各地独特的旅游资源结合,为其提供更多的展演舞台,扩大影响力和受众群体,使之成为一个城市的IP。
民歌的未来在于“人”的参与。如何让民歌成为时代的和声?创新表达才能延续生命力。“民歌是土地的心跳”,歌手刀郎在改编《沂蒙山小调》时曾如此感慨,并在改编中融入电子音效与摇滚节奏,却保留了原曲的悠扬骨架,既让老一辈听众热泪盈眶,也让年轻人感受到澎湃力量。这种“传统骨架,现代肌理”的创作逻辑,本质是对文化基因的解码与激活。
当国风音乐席卷网络,许多创作者将民歌元素融入电子乐、说唱等新形式。如《茉莉花》的电子改编版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破亿,证明传统与潮流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共生的文化生态。从“活态传承”中创新发展,陕北民歌博物馆通过驻馆歌手现场演绎、互动教学,让信天游从展柜走向观众耳边;撒丽娜开设“花儿”传承基地,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使民歌成为“可触摸”的日常。这种“活态传承”,强调民歌在当代场景中的生命力。

在陕北民歌博物馆里,52岁的胡俊成身着陕北特色演出服,为观众演唱地道的陕北民歌。摄影|王颖
民歌之所以越唱越响,正因为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书写者。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民歌:既珍视其“泥土味”的本真,也鼓励其“跨界破圈”的勇气;既用政策与科技筑牢保护屏障,也用创意与热情点燃传播之火。唯有如此,民歌才能超越时空界限,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继续生长,成为中华民族永不停息的心跳。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sdxc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