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别孩子的情绪问题是否正常?
来源:【闪电新闻】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7日讯要判断一个人的精神活动是否正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通过以下几个原则来加以区别和判断。
1.个性稳定性原则
如果一个个体在没有经历重大的生活变故的情况下其行为一反常态,远远超出了其一贯的行为模式,则视之为精神异常,如一向活泼、开朗、健谈的个体,无故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孤僻离群;或者一向乖巧、温顺、谦恭的个体,突然变得暴躁、骄横、任性。
2.客观现实性原则
心理活动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任何精神活动都具有客观现实性。如果个体的情绪活动与现实完全脱节,无法用其成长经历、现实处境及生活背景去解释,如毫无缘由地变得很不开心、沮丧、悲伤,即使遇到该高兴的事情也无法让自己开心起来;或者无明显诱因变得欣喜若狂、眉飞色舞,即使遭遇挫折或困境也满不在乎,盲目乐观。
3.社会性原则
人的精神活动具有社会属性。如果个体表达情绪的方式严重偏离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文化或者社会的期许等不符,并给其社会功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则要高度怀疑其是否存在病态的情绪,如一个初中生在课堂上用言语顶撞老师、与同学一言不合就打起来、对家长也经常出言不逊,继而不去上学、整天闭门不出,这样的情绪就明显地违背了上述社会性原则,应归结为病态的情绪。
4.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一个健康的个体,其精神活动在知、情、意、行为等各方面是协调统一的;相反,如果个体精神活动中的某一成分与其他成分不协调,则可能存在异常,例如一个个体,心情很沮丧,却高谈阔论、疯狂购物;或者一个心情愉悦的个体,却静如止水,甚至呆若木鸡,一动不动,说明其情绪体验与意志行为明显不一致,故属于病态情绪的范畴。
闪电新闻记者 孙敏 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