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何香凝抗战印记亮相广州“还我河山”抗战展
近期,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举办“铭记历史 面向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该馆原创专题展览“还我河山——从国民革命到抗日救亡”备受关注。展览标题名取自何香凝的书法作品,而馆内展出的多件何香凝相关展品,更以笔墨丹青勾勒出这位革命先驱在抗战岁月中的赤诚与担当。

广州市民正在观看展览中有关何香凝的抗战内容。

▲宋庆龄与何香凝(右一)1939年在香港的合影。

▲展出中的这件展品来自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的藏品,是1938年何香凝题赠给印尼侨领房延凌的书法横幅“还我山河”,1938年何香凝在香港会见印尼著名侨领房延凌时表达了誓驱日寇,还我山河的决心,于是题字“还我山河”以为纪念。

▲1936年,何香凝作画义卖捐赠救助伤兵。


▲ 展览中,一份1940年12月香港《大公报》的报道尤为醒目。文中记载,香港中国妇女兵灾会主办慈善义卖时,何香凝与女儿廖梦醒一同出席,她当场挥毫泼墨,所得数千元悉数用于支援抗战,以实际行动为前线将士募集物资。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藏 何香凝赠前方战士寒衣有感的行书。
1937年,为了支援前线官兵在战场上与日寇血战,著名妇女运动领袖何香凝率先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何香凝积极组织分会成员慰问战场伤员,赠送衣服和食品,慰问品源源不断地送往抗战前线。这是1938年10月10日她在赠前方战士寒衣后有感而录的行书。
这幅1938年的行书作品《赠前方将士寒衣有感》,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藏。内文写道: “君流血,我流泪。战地秋色连天,萧萧风已起。赶纫寒衣,真个是义不容辞!半臂缝针,针针含敌意。勉子雄心更励,早教倭夷。痛我锦绣河山,今非昔比。更恼着敌机狂暴,我同胞兄弟,血肉横飞,恨我寄药无车,不忍看你负伤千里!心欲碎,问君你有孤儿未?我等愿意把你的遗孤抚育,尽力扶持,请你珍重伤痕,保存元气。伤好再赴沙场,收回失地。鞠躬尽瘁,争取我中国自由平等,吐气扬眉。前者壮牺牲,勇者应后继,雪我国耻,愿听凯旋歌,祝我中华万万岁。款识:廿七年双十赠前方将士寒衣有感而录。纪文先生、夫人纪念。双清主香凝书。 ”
其字里行间满是对将士的关切与对民族的深情。“君流血,我流泪”开篇即动人心魄,“寒衣赶做,义不容辞”彰显着后方支援的坚定;“伤好再上沙场,收回失地,雪我国耻”的呐喊,更是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大义紧密相连,字里行间能读到她对侵略者的愤恨、对同胞的心疼,以及对抗战胜利的执着期盼。


▲展柜中还有一封慰问信函,是1953年李章达去世后,何香凝写下的慰问信。
李章达曾与廖仲恺交好,1938年任广东第四战区游击司令时,率部与日寇顽强作战,后在韶关持续支持中共地方组织的抗日救亡工作。这封信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折射出革命同仁在抗战中结下的深厚情谊。

▲此外,一份记录1941年皖南事变后宋庆龄与何香凝等联名上书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的文献也在展出之列。她们在书中严正要求撤销“剿”共部署,呼吁“坚持团结抗战到底”,展现了在民族危亡之际,何香凝为维护抗日统一战线的坚定立场。
从义卖筹款到提笔明志,从呼吁团结到缅怀战友,何香凝的这些藏品串联起她在抗战中的多重身影。正如展览标题“还我河山”所传递的,她以笔为刃、以情为火,在特殊年代里点燃着民族斗志,也为今日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
文图、视频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束维
资料图片由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提供
感谢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给予支持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中共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