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广大博物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博物馆作为历史重现、文化再生的特殊场所,对于国家记忆、文化记忆和共同体记忆的承载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是有形有感有效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博物馆建设“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进入新时代,博物馆作为“立体教科书”,应将每一件文物、每一段历史叙事,置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的坐标系,从历史记忆承接、共有话语表达和故事展演创新三个方面,推动广大博物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一、植根红色文化基因,承接共同体历史记忆
博物馆既要打造同构性的“共同体”思想,又要结合地区特色,深挖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共同体”事例。各地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要紧跟党中央步伐,积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品牌。同时,要注重“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承接,在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基础上,找到当地的红色文化根基,以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展示奠定历史基础。
首先,博物馆要讲好“过去”。要立足地域特色,通过各类实物展演,梳理当地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以及各民族共创伟大复兴的团结之路,重点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民族关系的形成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做全面总结。其次,要讲清“现在”。博物馆可以通过专业的志愿者讲解服务队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五个共同”等关键概念讲清讲明,深入人心。最后,要放眼“未来”。博物馆可将本地区民族音乐、舞蹈、饮食、民俗等文化事项搬到馆中,以“现在”的眼光洞见“未来”各民族文化多元融合的趋势走向,以此完成记忆碎片的拼接与历史逻辑的畅通。总之,博物馆应继续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文化基因,以党的百年奋斗为展演逻辑主线,贯穿地域内多民族共生关系,将共同体故事书写完整。
二、挖掘文物共有话语表达,增进“五个共同”
博物馆对于各民族文物的展示,不仅是为了展现各民族生活和生计方式的多样、文化的多元,更是为了彰显“共同性”这一时代主题。实体的物品被呈现在博物馆,但物品不是无声的,博物馆将其重新分类,使得同类展品可以凸显主题,进而引导民众认识并理解具体的话语表达。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性的文化空间,是引导人们进行象征生产和再生产的特殊场域,而在空间中所展示的物品就形成被赋予特殊意义的符号。
博物馆应充分用好空间场域,对物品进行分类陈列,在凸显共同主题的同时置于不同板块之下,突出不同物品的共有符号意义和话语表达。比如石榴和石榴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的重要象征物,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象比喻,能够高度象征各民族的团结友好。因此,博物馆可以将这类象征性物品摆放于展厅的明显位置,并附以简单的文字或视频说明,可以增加民族团结打卡点、石榴籽形象展等多种形式,加深观众共同体的身份意识。总之,博物馆不能简单展示文物的文本表达,要致力于凸显文物的共同文化价值和话语表述,以此强化民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创新展演形式,提升教育效能
自世界上第一家公共博物馆开放至今,博物馆经过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其形式、内容、宗旨、功能等都发生了巨大的体系性变化。但从根本上来说,较为稳定的依旧是它的社会教育功能。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校与各类博物馆开展合作关系,进行研学、党团活动、主题团建等多种形式活动。博物馆也依托各类学校、社会机构等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运用数字化手段展演历史故事的同时提升社会教育效能。
当代博物馆应运用各类科技手段,将历史事件可视化地展现在大众眼前。如通过专题内容空间、3D展映厅、情景体验厅等,可以使民众得到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通过三维视频立体展示、与NPC扮演对诗、品尝特色美食等多种形式,强化感官体验,达到可触、可尝、可说、可听的多感官共同参与的立体效果。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在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好社会教育功效,“润物细无声”,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在民众参观的过程中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
博物馆承载着丰厚的共同体记忆和地方叙事样本,它不仅能够突破学校教育的场域有限性,也能够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受众群体,真正润物无声地走进社会成员之中,更对于讲好中华民族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任重而道远。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博物馆不仅要回望“过去”、立足“现在”,更要有展望“未来”的勇气和眼光,切实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重任,继续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容,带领各族群众重温“共同体”的历史记忆,为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不断贡献力量。
【作者分别系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昆明市博物馆研究馆员;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协同研究”(课题编号:2025J06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