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遇上“90后” 一场跨世纪的双向守护
在五月明媚的阳光下,重庆市渝中区彭家花园的一处小院里,几株三角梅开得热烈。院中坐着十几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身边围绕着一群年轻的女性,在陪老人谈笑间时而查看血压,时而轻拍后背,熟稔而温柔。这一幕,是重庆警备区渝中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门诊部的日常画面。

一支由“90后”为主体的“女子医护队”,守护着60多位老人的健康——他们是曾经历过枪林弹雨、保家卫国的革命功臣及其家庭,平均年龄超过90岁。今天是国际护士节,也是属于这群年轻姑娘的节日。她们不仅是医者,更像家人,用心、用情、用专业和柔软,为革命前辈筑起一道温暖的健康防线。
教九旬老革命上网聊天 “举手之劳”胜似家人陪伴
“90后”医生冉姣与97岁马老的“忘年交”是这个群体温情的缩影。马老是一位老八路,岁月沉淀下的智慧和坚毅不改,对如今的高科技有强烈的好奇心,却时常被智能设备难住。他尝试着学习使用微信,遇到如何发照片、剪视频这些“难题”,冉姣总是耐心地上门,一遍遍演示和讲解。在小冉手把手“教学”指导下,老人如今已能熟练使用各种简单的手机软件,每天在固定时间上线,与远方的儿子分享生活中各种趣事。
知道马老喜欢三角梅,冉姣利用休息时间上网挑选、代为购买;马老酷爱金鱼,她又跑遍大坪周边地下通道、儿童娱乐区,只为找到老人最合心意的一条。
“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小事……”冉姣说。这些在她眼中的“小事”,却在马老的生活中变成了沉甸甸的温暖。马老过生日,她忙前忙后布置喜庆的装饰;除夕夜,她钻研富有安徽风味的年夜饭菜谱,淮南牛肉汤飘溢着马老思念的家乡味道。
马老的儿子说,小冉早已成为家里的一份子,虽然自己身居外地,“但有小冉在,全家都放心!”
“连哄带吼”的背后,是细腻的医者心
家庭医生邱左容笑称,自己是“会凶的那一个”。她记得有一次,患有胃间质瘤的陈老整日没进食,老伴及保姆多次劝说都没有用。她赶到后,从冰箱里拿出了猪瘦肉、菠菜、山药、虾仁等,用破壁机打成糊,端着碗“连哄带吼”:“陈老,您要听话哦,要多吃东西身体才有力气,才有精力做革命工作哦,可不能浪费粮食啊……”在她的耐心劝导和一勺一勺喂食下,陈老像个孩子一样,把餐食吃得精光。
邱左容更是留意每一处细节:老人的皮肤干燥瘙痒,她亲自动手擦洗、涂乳,细心整理衣物。每逢巡诊,她都详细询问老人大小便情况、饮食和睡眠。为了时刻照顾到老人的需求,她的手机从不关机。
“在抗日战争中担任司号员的王宝成老干部,特别喜欢看战争题材影视剧,像《亮剑》《西北岁月》,一边看还一边讲述当年所在部队的战斗场景。”家庭医生李小蓉每次听老人回忆起峥嵘岁月中,人民军队铁心向党、顽强战斗的光荣传统,都充满敬佩,也会陪伴王老一起看剧,听他讲革命故事,与老人一起共情。

是“医者”也是“学生”
老干部陈献章长期担任大坪小学的国防教育辅导员,每次讲课,他都要整理好一身戎装,郑重地戴好一枚枚荣誉勋章,慷慨激昂地讲述革命故事。他认真备课、反复修改讲稿,还让医护人员帮他听读、润色。
邱左容被革命前辈的认真和无私感染,每次都会细心做好健康评估和保健预案,陪着陈老走上讲台,安静地坐在老人侧后方,全神贯注地守护老人的健康。邱左容能记住老人参加的每场战斗,从她口中讲出的细节,仿佛那一场场跨越时空的革命宣讲,就在眼前重现。
“这些老干部经历了我们无法想象的年代,他们身上令人敬畏的革命精神闪闪发光,我们要传承好,努力争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奋斗者。”邱左容感慨。

健康陪伴,更是心灵的抚慰
这支年轻的清一色女性组成的干休所医护队不仅是医疗支撑,同时也像是情感港湾。在天气晴好的日子,姑娘们会推着轮椅,带老人们去社区公园、郊区乡村,感受社会发展;去科技馆、展览馆,感受科技进步和智慧生活。每次出游,老人们时常会激动得红了眼眶,“以前哪里想过会有现在的好日子,可惜那些牺牲的战友,再也看不到了……”
杨老生前曾多次嘱托她们不要为自己庆生:“如今的幸福生活,不是我一个人的荣光,是所有牺牲的战友用生命换来的。”
对于这些为国家拼过命的革命老人,女子医护队倾注了满腔的敬意,也尽最大努力给予他们温暖的陪伴。
“他们为国家奉献一生,我们守护他们一生”
在这支女子医护队的带头人——主管护师、全国三八红旗手万芝利的带领下,干休所门诊部长期研究适老中医健康养生方案。她们研发了节气茶、艾灸饼、香囊包、养生药枕,还会为失眠的老人定制泡脚方,请中医上门把脉、煎药、送药。
渝中第三干休所自1963年组建以来,共服务保障了200多位离休干部。其中有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有参加过“百团大战”的老八路,有参加了“三大战役”的老解放,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间推移,干休所的老人越来越少。她们说,自己的工作也许注定是“慢慢告别”的过程,但身上的责任和使命永不褪色。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