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门: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规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实习生刘宇博 北京报道
近年来,储能作为保障能源体系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其装机规模不断攀升。然而,全球的储能电站火灾爆炸事故也频频出现,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安全”大考。
5月7日,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要从提升电池系统本质安全水平、开展电化学储能项目安全条件和设施论证评价、进一步完善电化学储能相关标准规范、落实电化学储能项目安全监管责任、加强部门工作联动和信息共享、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六个方面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工作。
当前,我国电化学储能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持续壮大。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张振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化学储能在新型储能中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接近90%,在电网侧调峰调频、用户侧分布式储能等场景形成规模化应用。
近年来,全球储能安全事故呈高发态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记者表示,在电池系统安全水平方面,我国电化学储能规模全球最大,但事故率相对较低。
然而,安全水平的提升永无止境,电化学储能安全体系建设仍面临多重挑战,当前锂电池在技术可靠性、环境安全性和全周期管理方面暴露出一些突出的安全问题。
张振涛表示,技术方面,电化学储能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运行效率会受到影响,且电池经过一定次数的循环后,容易产生锂枝晶,可能刺破隔膜,导致电池内部短路,引发剧烈放热、产气等链式反应,最终导致热失控甚至爆燃;环境安全方面,退役锂电池处理是一个巨大挑战,其电解液中含有的氟化物和重金属成分若处理不当,对土壤可能造成永久性生态损害;管理和监管方面,当前地下停车场充电设施的安全标准和消防验收存在适配难题,部分标准条款存在监管盲区与技术矛盾。
张振涛进一步强调,在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新型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凭借其本质安全特性引起业界关注。该技术采用惰性气体CO₂作为工质,其闭式循环系统可实现工质零排放,退役设备中不含重金属污染物,环境相容性及安全性优势突出。
《通知》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电化学储能相关标准规范。能源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等安全生产方面的标准规范,加强与储能电池产品强制性国家标准衔接应用。
林伯强表示,电化学储能的标准建设一直在进行中,但由于技术本身不断创新进步,标准体系仍处于动态完善阶段。
“在有了标准后,如何执行标准、如何加强第三方检测,对于提升企业质量控制水平也非常重要。”张振涛提醒。
《通知》还强调,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电化学储能项目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统筹做好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及退役全过程安全管理。
张振涛建议,企业实施“技术+管理”双轮驱动战略,在技术创新端加快工程化运用,在管理升级端需构建系统防护体系。同时建议行业关注二氧化碳储能等创新技术路线,通过技术迭代形成多层次安全解决方案。
林伯强也指出,当前制约电化学储能大规模普及的核心问题可能并非安全,而是经济性。电化学储能要实现大规模应用,必须具备经济竞争力。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升经济性,也是企业需要深入思考和平衡的问题。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