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煲汤、艾灸、捆扎……葛洪在罗浮山的实践融入现代人生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1:45:00    

Transparency

当不少年轻人体内的“中医药养生血脉觉醒”,热衷于针灸、艾灸、拔罐等养生方式时,他们可能未曾意识到,这早在1700多年前便由葛洪在罗浮山上埋下伏笔。

葛洪,东晋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学家,一生两入罗浮山,隐居山上,修道炼丹,研读道书,著书立说,采集药草。如今,葛洪医药养生的理论研究早已融入老百姓的生活。

葛洪移居罗浮山三十载,修道行医著书立说,造福后世

两入罗浮山行医修道

葛洪身处乱世,经历过西晋和东晋两个时代,年少时驰骋沙场,因军功受封“伏波将军”;此后归隐山林、著书立说,推进儒道融合,是一代道学领袖;同时精研医术、行医民间,是扶危济困的一代名医。尤其对霍乱、天花、狂犬病、恙虫病等预防医学的探索,比西方早五百多年,甚至上千年。

葛洪传奇的一生,与一座山紧密相连。公元306年,23岁的葛洪第一次来到罗浮山,就有了隐居于此的冲动。“阴洞冷冷,风佩清清。仙居永劫,花木长荣。”(葛洪《洗药池诗》)罗浮山,正是他希望寻找的理想避世之地。他一边炼丹修道,一边著书立说,同时用医术救治百姓,并在此完成了他的传世名著《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玉函方》等。

葛洪炼丹图

333年,为求丹砂,上书皇帝求封勾漏令。途经广州,葛洪重入罗浮山隐居。他在朱明洞前建南庵,修行炼丹,著书讲学。因为学者日众,又建东、西、北三庵。自此,罗浮山成为闻名海内的道教名山。

跨越千年,如今这里还留有几分葛洪气息?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葛洪不曾为世人所忘,葛洪文化依然在延续着,生生不息。日前,“葛洪抱朴 问道罗浮”文物游径活化利用项目获评2024年度全省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冲虚观、洗药池、稚川丹灶、葛洪博物馆、葛洪衣冠冢……走进罗浮山,仿佛处处有葛洪的身影。葛洪与罗浮山以及惠州中医药文化融为一体,葛洪传说、罗浮山风湿膏药制作技艺正申报国家级非遗,而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早在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位于罗浮山上的冲虚古观,由葛洪始创,视为岭南道观的祖庭

“简、便、廉、验”的医学智慧影响深远

葛洪的医药学思想“简、便、廉、验”影响至今,这在传世名作《肘后备急方》得以充分体现,从书名便可看出,置于“肘后”,需要时随时取用,堪称中国最早的中医应急手册。

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抱朴子》《金匮药方》等道教哲学理论和医学著作

常被人称道的,有用于骨伤治疗的“小夹板局部固定法”。无论在何处,用随手取得的两三个木片,就能让骨伤的病人得到较好的支撑。

艾灸更是沿用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葛洪和他的妻子鲍姑擅用一味遍地野生的草药——艾。据统计,仅《肘后备急方》中收载有艾叶的处方就有21个。葛洪和鲍姑一起,研究出了99种灸方,其中包括20多种治疗急病的灸法,如治疗猝死、中风、胸痛、虫毒等,奠定了艾灸学的雏形。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葛洪的医学思想中也很注重中草药和日常饮食的结合。在《抱朴子》中,葛洪用“篱陌之间,顾盼皆药”形容罗浮山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他发现当地气候炎热,传染病流行,便寻访中草药,配制煎煮成茶水给百姓防病治病,广东凉茶自此面世。广东人喜欢煲的“靓汤”中,总少不了几味中药材,可见葛洪所倡导的中医药理念,已经融进了广东人的日常生活中。

文|记者 李海婵

图|罗浮山管委会

相关文章

煲汤、艾灸、捆扎……葛洪在罗浮山的实践融入现代人生活

2025-04-22 11:45:00实时讯息

老字号药企抢占国潮消费新赛道

2025-04-16 03:30:00实时讯息

扎根宝山月浦逾30年,中医药企业“出海”再跨前一步

2025-04-07 14:56:00实时讯息

节气养生|乍暖还寒话清明,省酸增甘养肝正当时

2025-04-04 07:20:00实时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