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机床雕刻师”贾纪扬:在毫厘之间雕琢中国智造 | 致敬了不起的“你”
“越是‘硬骨头’,越要勇往直前。”面对参数空白的新工艺,90后贾纪扬凭着年轻热血与对数控技术的执着专注,一次次突破技术壁垒。2010年,大学毕业的他进入济南二机床机械加工公司,成为一名镗工。从学徒工到高级技师,他用汗水与钻研练就了一身“金刚钻”的真本领。

哪台机器有问题 找他准没错
“贾师傅,你来看看我这台机床,运行得不太对呢。”在机器轰鸣的车间内,一名工人招呼着贾纪扬。
“你设置的参数有问题啊,我调整一下看看。”只见贾纪扬站在机床跟前,目不转睛地盯着液晶屏幕,并不时与旁边的工友交流。在这里,每当大家遇到机床的操作问题,总会想到年轻的贾师傅,车间内的数十台机床,他几乎都操作过,哪台机器有问题,找他准没错。
2019年,贾纪扬在加工一个长达10米的压力机底座时,发现常用的直线铣削方式切削热量大,容易产生积屑瘤,进而导致刀具崩刃或崩断。老师傅们对这个“老大难”问题一筹莫展,只能通过频繁更换刀片来解决。“更换刀片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没有一种新的方法,彻底避免刀具崩断?”他反复思考,查阅了大量资料,最终发现了一种全新的铣削方式——余摆线铣削,这种方法切削力小,不容易损坏刀具。
铣削方式解决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数控机床里面并没有这种铣削模块。贾纪扬又开始钻研铣削参数,编制余摆线加工程序,在此基础上,他又对程序做了更适合企业产品加工特点的改良,由原来的余摆线铣变成了双摆线铣,缩短了机床空跑时间,效率提高了一倍。“这种对传统加工方式的新突破,使底座长槽的加工效率提升了30%,刀具损耗也降低了50%,算下来每年可节省数万元的刀具费用。”他告诉记者。

看铁屑颜色和形态 就能判断刀具磨损程度
贾纪扬刚刚进厂时,操作的是普通机床。“虽然我大学的专业是数控加工技术,但来到单位才发现,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他告诉记者,比如调平原理非常简单,但要做好却很难。零件要求的精度为0.05毫米,而他最初的调平的精度,只能达到0.2毫米,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在他看来,操作机床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经过半年的摸索练习,终于达到了0.05毫米的精度要求。
2013年,车间里增添了一台厂内最先进的TK6926数控落地镗床,恰好安装在贾纪扬操作的普通机床旁边。“当时看着那台崭新的设备,心里特别希望能有机会操作它。”他回忆道。那时他还是个学徒,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师父时,师父只是淡淡地瞥了他一眼,轻轻哼了一声。这也难怪,贾纪扬进厂以来一直操作普通机床,对数控编程一窍不通,拿到图纸只会按部就班地加工,完全不懂如何编写程序。
但贾纪扬并没有因此放弃。为了实现操作先进数控机床的目标,他每天待在车间十多个小时,一边虚心向周围的老师傅请教,一边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工作之余,他不是泡在图书馆钻研数控技术书籍,就是在网上学习最新的加工工艺。就这样,经过半年的刻苦钻研,他逐渐掌握了多种编程技巧和操作要领,最终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数控机床操作工。
多年的实践积累,让贾纪扬练就了“望闻问切”的绝活,通过观察铁屑颜色形态、聆听切削声音、检测工件表面光洁度,就能精准判断刀具磨损程度和加工状态,及时预防刀具损坏和工件变形等问题。

不怕脏累 怕的是没有突破
机床行业,可以用“寂寞”来形容,没有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很难造就一个赢得市场赞誉的机床品牌。为了瞄准世界前沿技术,济南二机床先后研制出600余种国家首台(套)产品,完成28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计划。其主导的锻压设备、金切机床、自动化设备、铸造机械、数控切割设备等,广泛服务于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以及船舶等行业,产品远销美、日、欧等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
这足以说明,坚持自主研发,实现技术自主可控,是二机床发展的核心。身为企业的一员,贾纪扬深有体会。在加工压力机横梁体摇杆轴孔时,需要使用120*700毫米的加长刀杆,由于刀杆过长,加工过程振颤严重,严重影响加工效率及质量。而且购买专用的减震刀杆费用高昂。他经过反复思考和试验,设计出一款外挂式加长刀杆减震阻尼器。这个小小的装置,不仅解决了震颤问题,还节约了8万余元的刀杆购买费用。类似的大小技术革新贾纪扬近几年来申报了50余项,这些创新成果为公司的技术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能。
贾纪扬的创新成果不仅局限于加工工艺,他还积极参与到数控机床的自动化改造中。通过恢复机床刀库功能、电脑建模编程、设计自动工装夹具等工作,实现了部分压力机及数控产品的自动粗加工及半精加工,机床连续运行时间提升50%,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数控机床的轰鸣声中,这位90后工匠用双手打磨着属于新时代的精度。贾纪扬坦言,干这行又苦又累,但“把活儿做到极致”的信念从未动摇。“我们不怕脏累,怕的是没有突破。”他说着,擦掉额角的油渍,又转身走到机床跟前。
当“工匠精神”被赋予青春的注脚,这些年轻的身影正用车刀刻写下中国智造的未来。
记者:王铮 摄影:王铮 摄像:徐超 剪辑:徐超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杨荷放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