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庆祝全总成立100周年·特稿丨守正创新,绽放新时代的工会力量——写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之际⑥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丨庆祝全总成立100周年·特稿】
原标题:守正创新,绽放新时代的工会力量——写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之际⑥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郑莉
2025年4月27日,位于北京复兴门外大街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大楼东侧,人流如织,“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中国工人运动历史和发展成就展”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步入展厅,一块重达1吨的镀铬铸铁“中华全国总工会”匾额迎面而立。1949年,制作匾额的沈阳第一机器厂工人专门给党中央写了一封信:“当了十多年工人,受尽了压迫!到今天,知道咱们工人有个家,我们工人一定好好做、快快做,争取早日挂在中华全国总工会门前,证明咱们工人阶级的伟大。”
跨越时间长河的匾额,见证了中国工会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奋进之路。无论是阳光灿烂,或是风雨兼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工会始终团结工人阶级紧跟党的步伐、走在时代前列,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中顽强拼搏、担当奉献,在守正中创新,在改革中奋斗,在新时代新征程绽放生生不息的工会力量。
法治
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工会法执法检查!2025年4月22日,一则重磅消息引发社会关注。
1950年施行的工会法,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制定的三部法律之一,为更好地发挥工会在国家和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法律保障。为适应经济体制转型需要,工会法于1992年进行了全面修订,于2001年、2009年、2021年进行了三次修改。此次执法检查,将全面检查法律实施存在的问题,深入推进法律全面有效施行,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为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提供制度基础和规则支撑。
中国工会历来坚持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始终沿着法治化的轨道前行。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规定了中国工会的性质、职能、组织原则等重大问题及处理工会内部事务的基本准则,为开展工会工作奠定了法治基础;随后颁布的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在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推动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1951年颁布劳动保险条例,为职工在遇到生、老、病、死、伤、残等困难时提供保障,到1995年新中国第一部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宗旨,全面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劳动法施行;从2007年,被誉为劳动法律体系“三驾马车”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相继颁布,到2021年以来,围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政策密集出台……全总始终注重源头维护,积极参与涉及职工维权服务和工会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修改等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工会工作法治化,推动自身改革和建设。
新中国法治史上,劳动合同法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制定曾两次公开征求意见,分别收到超过19万条建议和55万条意见,不仅牵动全社会的神经,更彰显了中国工会在劳动法律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经历过立法过程的全总干部们清晰记得,从孕育到呱呱坠地,劳动合同法草案历经了多次审议,并掀起了一场“全民立法”的高潮,劳动关系双方、相关利益代言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立法博弈。博弈的一个焦点就是劳动合同法究竟应该侧重保护劳动者权益,还是应该平等保护劳动关系双方利益?
为广泛听取劳动关系双方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就劳动合同法草案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全总和各级工会在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竭尽全力为劳动者主张权益。在草案征求意见时,全总专门部署,由各地工会深入企业、车间、工地向广大职工、农民工宣讲草案规定,认真听取并帮助职工和农民工反映意见建议,使法律能够充分倾听广大劳动者的期盼。
2008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在总则第一条有力回答了立法之初的争议:“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工会工作法治化是实现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各级工会坚持依法建会、依法管会、依法履职、依法维权,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各项工作——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调处全过程纳入法治化轨道;落实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制度,加强劳动领域法律法规执行;强化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依法理性有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引导企业和职工协商共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进一步健全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全面推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推进“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等协作联动机制,以法治保障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各级工会和广大工会干部持之不懈的推动下,社会保险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工伤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陆续出台,我国劳动法律体系逐步走向完备,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有了更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改革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党的工会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好回应职工诉求,需要在改革创新中寻找答案。
201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90周年。这年的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第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全总正式启动改革试点工作,也标志着覆盖全国的群团改革拉开帷幕。
这场改革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去“四化”,强基层、促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解突出矛盾,回应职工关切,形成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全面改革态势。以全总改革试点为引领,31个省(区、市)总工会均制定了改革方案。
2017年3月,一份长达近万字的全总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报告公布,一项项务实举措跃然纸上——7个方面27条改革举措均如期完成,原定制定25项制度文件,实际出台了35项。与此同时,全总兼职副主席中首次出现了农民工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巨晓林;全总执委会委员和主席团成员中,劳模和一线职工比例分别增至15.4%和13.5%;全国工会经费全年收入的95%留在地方和基层工会……数字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变化。
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主线,工会改革持续向深层次推进。
——2018年,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全总制定《深化工会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及责任分工方案,提出了7个方面30条具体举措。
——2021年,全总制定《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将“深化工会改革创新,推动新时代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部分,从系统谋划推进工会改革等8个方面对工会改革创新作出全面部署。
——2021年修改的工会法,把工会改革和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通过立法形式加以巩固。
工会改革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先行先试,也要顶层设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四个月后,一篇全国总工会主要负责同志的答记者问登上《工人日报》头版,用5000字的篇幅,介绍全总制定的一项涉及深化工会改革的重要文件——《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和工会桥梁纽带作用的意见》。
《意见》对标三中全会《决定》,设计了3大板块、12个部分、46条内容,在深入系统总结新时代以来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的宝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深化工会改革的目标任务: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创新,工人阶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主力军作用更加突显,主人翁地位更加显著,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工会维权体系更加有效,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工会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大幅提升,工人阶级、工会组织更加胜任担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
自觉运用改革精神谋划推进工会工作,推动改革不断向基层延伸、向实践拓展,带来的是工会运行机制的再造、工作方法的创新,推动工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创新
“您好!活动即将开始,请到里面就座。”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中山社区工会驿站站长热情地帮前来参加读书分享会的职工搬椅子、递材料。
沙坡头区总工会开展了“我在驿站当站长”活动,根据“就近、就地、就便”原则,将10个驿站与区总各部室建立结对联系,每月选派1名党员干部到驿站当1天站长,既当“管理员、服务员”,也当“调研员、宣传员”。许多平时不好意思进驿站休息的户外劳动者,在站长们的热情招呼、暖心服务中把驿站当成了劳累时停靠的“港湾”。
锐意创新是属于新时代工会组织的独特气质。以问题为导向,聚焦职工多元需求,一系列工会创新品牌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在全国各地,思想引领有了更多阵地品牌——全总提出构建工会大宣传格局,持续组织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做强“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开展工人文化宫点亮工作,越来越多的职工走进工会组织的活动中,在润物无声中筑牢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
在工厂车间,职工建功立业、成长成才拥有了更多舞台——全总和各级工会在企业中广泛深入开展“四技五小两比”创新创造活动,组织全国性、行业性、区域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全面推进“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建设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充分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创造潜能。
在职工身边,“普惠性+特殊性”维权服务工作体系持续完善——从“四季恒温”的精准帮扶,到职工疗休养、职工医疗互助保障,从备受农民工子女欢迎的工会夏令营,到广大职工纷纷参与的工会爱心互献等活动,更优质的工会服务送到职工心坎上。
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迅猛发展,各级工会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和入会方式,积极推行网上申请入会、集体登记入会等便捷方式,来自平台企业、小微企业、社会组织的职工陆续成为了工会会员,享受工会送出的福利。
值得关注的是,全总和各地工会实施了工会数智化建设工程。创建了直接服务亿万职工群众的“职工之家”APP和“工会服务职工技能云”“工会服务职工创新创造云” “工会服务职工就业帮扶云”“基层工会工作辅助云” “工会服务职工法务云”等,提供“职工急需、工会所能”的维权服务。
致力于强化作风建设,2021年春夏之交,全总创新性开展了机关干部赴基层蹲点工作。如今,这项工作已经在全国工会系统铺开。从奔赴乡镇、街道蹲点,到下沉头部平台企业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批批工会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了解职工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为职工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仅2024年,全国省市县三级工会就派出6212个蹲点组、1.9万名工会干部。
沉甸甸的数据、扎实开展的行动、守正创新的工作品牌,倾注了广大工会干部的智慧和汗水,更让职工群众看到一个坚强有力、充满活力的中国工会。
百年工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会心怀穿越时空的奋斗精神,必将团结引导亿万职工群众在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书写新的辉煌!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