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0岁男孩意外离世,父亲艰难做出决定……
来源:杭州日报
清明节前夕
杭州钱江陵园
人体器官捐献者家属们与最爱的至亲
在另一种形式下再次“相见”。
爱人先走一步,
她在纪念碑前默默搜索他的名字;
爷爷奶奶成为大体老师,
长大的孙女懂得了他们的不易;
儿子意外离世,
父母让他去实现梦想救更多的人.....

这是日前在杭州钱江陵园举行的2025年浙江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医学生、志愿者、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移植受者、捐献者家属等近200人参加。
10岁儿子意外离世
“他说长大后想当医生或者消防员”
他可能是现场最年轻的一位父亲。
在纪念碑不远处的石凳上,他低着头,忍不住啜泣,“太可惜了.....”
今年2月,年仅10岁的儿子因意外不幸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了童年。在沉重的悲痛中,父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捐献孩子的器官,让这份未竟的生命延续下去。

“他小时候总说,长大后想当医生或者消防员,他就是喜欢帮助别人。”翻看着手机里儿子的一张张照片,父亲抹了一把眼泪,哽咽着,久久说不出话来。
“他是个善良的孩子,我们希望在他临走的时候,能够实现愿望,救更多的人。”
父亲凝望着不远处的墓碑,眼泪再次滑落,目光却久久不愿移开......
墓碑前,给儿子的卡片上写着:“我的宝贝,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永远爱你,我们一定会再次相见、相爱的。”
“想不到他走得比我早”
一家人都做好了捐献遗体的准备
74岁的何奶奶在墓碑前轻轻蹲下,一遍遍抚摸着刻着丈夫名字的碑文——“丁从富”,眼里噙满泪水,“想不到他比我走得早。”何奶奶哽咽道。
因为5岁的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何奶奶至今腿脚不太利索,“我自己也是残疾人,我知道残疾人的困难,他的眼角膜可以救两个盲人,这样就够了。”
“我老伴患有心脏病、糖尿病、淋巴癌,前20多年都抢救过来了,这次没挺过去。”临走时,丁从富决定把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希望可以早日攻克这些疾病,找到更好的治疗办法,也算是为后代做一些贡献。”何奶奶说。
早在1995年,何奶奶就登记了遗体捐献,退休后她在西湖旁做起了义工,宣传人体器官捐献活动,“我是个平凡的人,就想走好以后做点好事。”每次工作结束后,她会把志愿者红马甲带回家洗净、晾干,“我老伴看到我在做这个,就想和我一样(捐献遗体)。”
何奶奶和女儿在墓碑前静静默哀,女儿噙着眼泪,“我自己也是要捐献遗体的,我完全尊重父母的想法...”
79岁女儿含泪缅怀
“父母都捐献了遗体”
墓园的另一侧,吴女士蹲在墓碑前,目光在上面搜寻着两个熟悉的名字。“我母亲是2022年走的,父亲是2008年走的,他们两个都捐献了遗体。”
2008年,杭州遗体捐献俱乐部成立,吴女士的父亲得知这一消息后,毅然决定离世后把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
当父亲的生命走向终点,吴女士遵循他的遗愿,第一时间联系了杭州遗体捐献俱乐部的创始人吴志夫。
病床前,儿女们共同在父亲的遗体捐献登记表上签了字。
这一年,吴女士的父亲成为了杭州市遗体捐献俱乐部的第一位捐献者。“一开始,我们并不理解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后来才慢慢明白,他这样的年纪,能做出这种决定是多么不易。”吴女士说。
孙女从上海赶来纪念爷爷
“长大后才懂得他们的不易”
孙女小宿清晨从上海赶来看望爷爷,她手捧一束白菊,轻轻地将花束放在纪念碑前。

2020年10月,爷爷吴籽辛因病过世,按照爷爷的遗愿,遗体捐献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成为一名“大体老师”。
“爷爷奶奶早在1969年,就在上海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他们是第一批登记遗体捐献的。”最后,奶奶捐献在了上海,爷爷捐献在了杭州。“我小时候根本不知道有遗体捐献,就知道奶奶去世没有葬礼,长大一点才懂得......”
小宿印象里,爷爷一直是个话少的人,却用行动诠释了一切。从原东吴大学毕业后,吴籽辛进入上海银行工作,与钱打交道从来没有过差错,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
“爷爷平时就爱读书看报、写书法,在爷爷心中,他也希望遗体捐献能够成为一件平凡的事。”
纪念园内鲜花簇拥、翠柏含肃,捐献者名录碑上镌刻着5793位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的名字。
他们摈弃旧俗、突破传统,
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谢幕。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一场无声的奉献,
点燃另一个生命的希望。
记者 王佳敏 视频 方永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