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地绿水清 绘就“绿美春城”生态画卷

环境优美的斗南湿地公园。周密/摄
滇池水质连续7年保持全湖水质Ⅳ类、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多年来,昆明市以系统而创新的生态环境治理实践,贡献出一份具有借鉴意义的“春城答卷”。这座素以“四季如春”闻名于世的城市,正通过持续而坚定的努力,将“昆明蓝”“滇池清”“春城绿”等一系列生态名片擦得更亮,生动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
水清岸绿
高原明珠重焕光彩
滇池,这颗位于春城昆明的“高原明珠”,近年来正以一种动人心弦的姿态,绘就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生态画卷。
数万亩湖滨湿地,是滇池的“绿肺”与“肾脏”。漫步于星海半岛湿地内的彩色步道,明媚的阳光穿过水杉林,彩色的芦苇随风而动,远可观青山层叠,近可看碧波荡漾;在捞渔河湿地公园,一年四季都能观赏到缤纷花海……大观楼长联中描述的人文风光与自然景观在滇池湖滨得以重现。
“十四五”以来,昆明市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源头管控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新增“污水处理、雨季快速处理、藻水处理、湖水内循环”四个百万吨级工程,实现水质提升目标。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滇池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自2018年上升为Ⅳ类水质后,滇池已连续7年保持全湖水质Ⅳ类。值得一提的是,近10年,滇池35条入湖河道优良水体从5条增加到27条,水体优良率(Ⅰ—Ⅲ类占比)由17.2%提高到81.8%。目前,滇池沿岸已建成湖滨生态带6.29万亩,形成平均宽度200米、植被覆盖率达81%的湖滨闭合生态带。湖滨生态带的植物从2007年的232种增至目前的303种,鸟类从89种增至175种,鱼类恢复至26种,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滇池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滇池这颗历史悠久的“高原明珠”正逐渐绽放出耀眼光彩。
蓝天常驻
守好“昆明蓝”金字招牌
空气质量是衡量城市环境质量的关键指标,也直接关乎市民的幸福体验。昆明市将大气污染防治置于突出位置,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成效显著。
2009年起,昆明空气质量优级天数每年保持在100天以上,近年来优良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空气质量排名省会城市前列。2024年,昆明空气质量再次交出优异答卷,其中优级天数223天,同比增加34天,空气质量优良率99.7%,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综合指数2.59,同比降低9.44%,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首次排名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一。
优异成绩背后,是一套科学严谨、高效执行的大气治理“组合拳”:实施扬尘精细化管控,全面落实工地“六个百分百”;抓好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等工作;建立滇中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实现市、县、街道、社区四级联动……
昆明将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重点,力保今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9.1%、排名继续保持省会城市前列,守好“昆明蓝”金字招牌。
绿满城乡
书写“春城绿”生态篇章
“春城绿”是昆明鲜明的生态底色。近年来,昆明以“高原明珠、绿美春城”建设为引领,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书写“春城绿”的生态篇章。
在土壤与固废治理领域,昆明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管、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防控等,截至目前,完成496个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农村环境整治同步推进,截至2025年上半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9.21%,乡村生态面貌持续改善。
今年以来,昆明持续推进磷石膏污染防治集中攻坚行动,印发《昆明市磷石膏综合治理工作方案(2025—2027年)》,完成全市35个磷石膏渣场风险隐患排查。
近年来,昆明的“绿色基因”越来越凸显。2024年,新增城市绿地206万平方米,开放共享绿地26.5万平方米,完成林草生态保护修复64.27万亩。积极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工作,新建和改造各类公园501个。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昆明森林覆盖率达45.27%,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0处。
从湖泊治理到空气质量提升,从城市空间更新到全域生态修复,昆明凭借坚定的治理决心、科学的系统规划、创新的技术手段以及广泛的公众参与,守护好绿水青山,让市民尽享优质生态福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站在新的起点,春城昆明正继续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为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昆明智慧”与“昆明方案”。 记者董宇虹 孙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