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粉带火一座城
乌江奔涌织就生态廊道,三湖映翠晕染碧水丹青,文脉绵长流淌水西古韵——地处乌蒙腹地的毕节黔西,正是这样一片雄奇与秀美并存的生态沃土。
在这里,乌江滋养的青山绿水,孕育出品质优良的黔西小黄牛;鲜美的牛肉与独特的饮食文化交融,激荡出一碗香飘四方的牛肉粉。而这一碗粉的热气,又升腾成文旅融合的创新活力,让黔西的烟火气与山水相得益彰。
从水西文化发祥地,到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黔西正以生态为笔、产业为墨、文脉为魂,书写着“一碗粉带火一座城”的生动篇章。
青山绿水间的“犇”腾希望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大地,黔西市大关镇七里村的养牛场渐渐苏醒。
标准化的牛舍里响起机械的低鸣,一辆饲料搅拌车缓缓驶入,将精心调配的草料均匀铺撒;槽前,一头头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的牛悠然进食,“哞哞”声此起彼伏。

黔西市大关镇七里村养殖场内的牛(苏苇 摄)
待牛群吃好,务工人员便驾驶清运设备,细心清理圈舍。“这是咱们村的‘致富密码’,得给它们最舒坦的环境。”七里村党支部书记李念介绍,养牛场实行封闭化管理,从饲料配比到环境清洁都需要专业工人精心管理,才能确保牛群健康成长。
晨风微拂,村民郭守志轻车熟路,骑行十几分钟便到达工作岗位。
“在这里干了三年多,每天的工作就是喂牛、打扫卫生,活不重,收入稳当。守着家就能挣钱,心里踏实!”对郭守志而言,养牛已从昔日的农耕辅助,蝶变为今日的增收主业。
这样的转变,源于七里村村“两委”的破局之策——成立七里村百泰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牧草加工厂和养殖场的集体资产折价入股村合作社;吸纳200余户群众的60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利用村里闲置场地建设养牛场2个,每年吸纳务工群众800人次……这不仅有效盘活了村集体资产,更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勃勃生机。

黔西市大关镇七里村养殖场内,工人正在铲除粪便。(苏苇 摄)
近年来,黔西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一主两辅”发展思路,重点培育本地小黄牛和肉牛养殖产业。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该产业已成为黔西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黔西肉牛存栏达15.52万头、出栏2.26万头,区域内2个养殖场获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生产认证,成为全国安格斯肉牛主产区之一。
这青山绿水间的“犇”腾希望,不仅是农户稳定增收的力量,还是成就一碗碗地道黔西牛肉粉的灵魂食材,更是点燃当地文旅热潮的一颗火种。
匠心传承里的味觉名片
一碗牛肉粉,半城烟火气。在黔西的街头巷尾,这碗粉早已超越了果腹之需,它氤氲着市井的温情,沉淀着历史的醇香,是黔西人日常生活的注脚,更是传统文化的味觉载体。
走进谢家永鸿牛肉粉店,浓郁的牛肉汤香味扑鼻,惹人垂涎。每天早晨,店里总是人声鼎沸,食客们埋头“嗦”粉的场景,构成城市里生动的晨光剪影。
“来碗清汤牛肉粉。”
“好嘞!”
店员林艳手起勺落,动作行云流水:抓粉、入沸水、捞起沥干,淋上琥珀般清亮醇厚的高汤,撒上葱花、香菜等佐料,铺上细嫩弹牙的牛肉——一碗地道的清汤牛肉粉瞬间呈现。

牛肉粉(梁慧颖 摄)
“黔西人的一天,就是从一碗牛肉粉开始。”该店负责人何丹介绍。
作为土生土长的黔西人,林艳对牛肉粉的热爱随岁月流转只增不减。忙碌的间隙,她会为自己烫上一碗。“清汤是我的最爱,配上自家腌制的泡菜、酸菜,清爽开胃,百吃不厌。”言语间,满是对家乡味道的眷恋。
黔西牛肉粉令人念念不忘的秘诀何在?何丹道出关键——对品质近乎苛刻的把控。
首先要做好的是牛肉的选择。“‘眼见为实’是铁律。我们每周都会前往乡镇,从农户手中精心挑选本地小黄牛,保证原材料的品质。”何丹说。
新鲜屠宰的牛肉送达后,数小时的慢火熬制是成就美味的核心——精选牛大骨与牛肉,在时光的等待中,煨煮出那锅汤清见底、香浓纯正、油而不腻的灵魂汤头。
这份家传技艺,在经年累月的坚守与打磨中,让谢家永鸿牛肉粉从一家小店,发展出30余家加盟店,香飘四方。
不止于此,黔西180余家牛肉粉店凭着好味道、真匠心逐渐壮大,走出黔西,走向全国,甚至走出了国门。
“我们还参加过‘万人牛汤锅’活动。现场给大家煮粉,那场面,热火朝天!”何丹口中的盛事,正是黔西精心打造的牛肉粉节系列活动之一。
一碗粉香中的文旅交响
“铛——”清脆的锣声敲响,百味嗦粉街盛大开街!
“五、四、三、二、一。”万众齐呼中,直径9米的巨型牛汤锅揭盖,蒸汽升腾,香气四溢!
……
时光回溯,3月28日,春寒料峭,却难掩黔西的沸腾热情。
中午,黔西市阳光城广场的百味嗦粉街人头攒动,一碗碗滚烫的牛肉粉温暖了食客的胃与心;下午,行政中心广场的“围炉煮牛汤·万人喜相逢”活动将气氛推向高潮,省内名店汇聚,九种风味牛汤锅联袂登场,上演一场酣畅淋漓的舌尖盛宴;傍晚时分,广场上牛肉汤的余香未散,舞台灯光已璀璨亮起——第二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隆重启幕!绚烂的光影点亮城市夜空,动人的歌舞轮番上演,食客们放下碗筷,荧光棒与手机汇成一片星河,掌声雷动,现场化作欢乐的海洋。

黔西市举行“围炉煮牛汤·万人喜相逢”活动(江子钰 摄)
精彩纷呈的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已成为黔西市民与游客翘首以盼的年度盛事。
“香!就是这个味!”广场上,市民蒙浩燃、胡星宇、罗杰杰三人捧着热腾腾的粉大快朵颐。“活动办得好!希望年年都能有,让咱们黔西牛肉粉名声传得更远!”
来自金沙县的饶兰同样赞不绝口:“牛肉粉好吃,活动丰富,下次还想来。”
两届牛肉粉节举办期间,黔西市共接待游客74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7亿余元。它以粉为线,巧妙串联起乌江源百里画廊、中果河景区羊驼小镇、素朴镇灵博山象祠等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游玩;它以粉为媒,将贵州黄牛产业、深厚农耕文明与沉浸式美食体验深度融合,让每一位参与者在“游玩”与“美味”中,真切感受到那份扑面而来的热辣活力……这带来的不止是舌尖上的狂欢,更为黔西聚拢了人气,让这座城市在无数镜头下定格、传播。
在以美食撬动文旅产业发展的赛道上,黔西正以“小切口”做活“大文章”:凭一头牛“犇”出产业,借一碗粉“嗦”热市场,用一场节“燃”旺文旅路,让这片生态沃土孕育的丰饶物产与饮食智慧,在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焕发蓬勃生机。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苏苇 刘成洁
一审:王云
二审:梁慧颖
三审:王韵